發表文章

【范曉萱】從兒歌小魔女轉型成真正的音樂魔法師

圖片
 準備跨年迎接2023了,趕快把今年挖的坑補一補。 前情提要:上次我們介紹了范曉萱小魔女的兩張專輯,提到小魔女第一輯做為一張兒歌翻唱專輯,在文案和行銷上是非常成功的,精準地抓住真正的消費者不是小孩而是「大人內心的小孩」;但比起前一張的成功,小魔女第二輯就顯得太過刻意,想要做出一張台灣原創的兒歌專輯,即使立意良好,仍陷入窠臼。 1.雪人 2.消失 3.Bartender Angel 4.風 5.偏心 6.好想談戀愛 7.聽見 8.冰淇淋的祈禱 9.暈了 10.潛意識 而夾在兩張小魔女中間,在1996年年底,范曉萱也發行了第三張國語大碟(不含小魔女那張):《好想談戀愛》。無論是根據范曉萱本人回憶,還是這張專輯發行的時間點,都是范曉萱歌唱生涯最尷尬的一張。在這張專輯裡,你會發現范曉萱的唱腔在一些歌裡更「童趣化」,但一些歌(特別是抒情歌)又必須得使用同期女歌手(王菲、許茹芸)的氣聲唱法,營造出更「成熟」的面向。 這張專輯無論是對范曉萱本人而言,還是整個台灣流行音樂史都是尷尬的,怎麼說?因為這張有入當年度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AKA金曲獎風向球的年度十大,但仍與金曲獎擦邊。 但如果要說這張專輯不值得聽?又顯得太武斷。實際上這張的亮點並不少,首先,范曉萱從這張專輯開始掛名專輯製作人,這可能與范曉萱中間空檔出國學習製作相關知識有關。這張也延續了《自言自語》的兩個傳統,其一是同樣以范曉萱的原創歌曲做為專輯名稱,其二這張也誕生出范曉萱早期的傳唱金曲:〈雪人〉,雖然不到瑪麗亞凱莉的程度,但也算台灣的聖誕金曲了,更別說後來唱片公司還安排范曉萱與同公司的蟑螂合唱團合作一張聖誕專輯。 除了雪人,這張專輯有一首翻唱歌曲對於范曉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嘗試,〈Bartender Angel〉。原曲是羊毛衫合唱團的〈Gordon's Gardenparty〉,是一首非常慵懶的爵士曲風的歌。范曉萱骨子裡其實有媽媽的爵士靈魂的,但礙於自己的嗓子偏甜,沒辦法繼承傳統的爵士女伶的唱法,但羊毛衫合唱團的這首歌,讓范曉萱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是用自己的甜嗓去詮釋爵士樂,可以說是這首歌造就了後來范曉萱轉型之作《絕世名伶》的問世。有趣的是,這首翻唱的歌詞,都是在講酒吧和酒,和其他童趣的歌放在一起非常衝突,但又因為范曉萱的甜嗓變得非常合理。 而這張專輯我要推薦的冷門好歌〈冰淇淋的祈禱〉。這首其實早在〈好想談戀愛〉問...

【范曉萱】史上最詳細!范曉萱兒歌時期介紹

圖片
前言 今年第 33 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林宥嘉以一連串七八年級生滿滿童年回憶的串燒組曲表演,讓底下的聽眾不只是為一去不返的童真流一把心酸淚,更是首次讓大眾普遍定義的兒歌登上金曲獎的殿堂,其中范曉萱的歌就在這段表演出現了兩首,再加上娃娃魏如萱與米莎表演也選唱了范曉萱與 100 %的管他什麼音樂,讓范曉萱成為本次頒獎典禮上出現最多首表演曲目的原唱。 其實這次會想要寫范曉萱的冷門歌盤點,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次 Yoga 的表演讓我覺得這是寫范曉萱的最佳時機,趁著我們都還保有一點童年的單純的時候,讓我們好好地回顧范曉萱的兒歌時期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范曉萱這個時期的看法是什麼呢?是最紅的時候?還是說是一段黑歷史?這或許取決你怎麼看待范曉萱轉型後的發展,但既然這些歌登上金曲獎舞台,倒不如我們用更「成熟」的角度來回顧這段時期~!   1.健康歌 2.稍息立正站好 3.小叮噹 4.豆豆龍 5.Secret Magic(加碼推薦) 6.好小孩的日記 7.小魔女的魔法書 8.最最親愛 9.讓愛發光 10.你的甜蜜 11.處處都有你 范曉萱在前兩張專輯取得一些成績時,就已經打算先暫時休息帶媽媽一邊到國外旅遊慰勞媽媽多年來辛苦栽培,一邊到國外遊學學習與唱片製作相關的技能,范曉萱可以說是很早就不把名氣看得太重要,當時也是從歌手轉為幕後的老闆李亞明也點頭答應了,並且決定用最快的方式製作合約中明定的第三張唱片。 用了最少的預算和最短的時間,卻交出了一張台灣唱片史上最暢銷的兒歌翻唱專輯,當然總銷量還沒有到達張惠妹或張學友那麼誇張,但當年度的唱片銷售統計也指出范曉萱這張是有史以來用最少預算做出最暢銷的典範。   但大家絕對不會相信,當時不論是亞明哥還是范曉萱,甚至是整個福茂唱片裡的每一個員工,沒有任何人覺得這張專輯會「中」,畢竟這是一張受眾為兒童的唱片,但當時行銷部門認為兒童沒有購買能力。甚至公司最初只安排范曉萱上幾個電台節目做宣傳,便將她送出國。結果范曉萱飛國外不到一個禮拜,就被唱片公司緊急召回:「萱萱,快點回來宣傳,太賣了!」   但《小魔女的魔法書 1 》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我特地找了有側標文案的唱片封面照來放。 “ 1 ~ 100 歲的小孩適用” 這個側標文案一直是心目中的心頭好。 這張看似是幸運地挖到兒童市場這塊深井...

【范曉萱】盤點范曉萱的冷門好歌-Rain與自言自語篇

圖片
我記得大概2012年還是13年,我參加了一次范曉萱生日的歌迷小聚,當時已經3年多沒有新作的范曉萱在聚會當天偷偷預告即將替一位很親密的人製作一張專輯。不久後,答案揭曉,范曉萱替媽媽的好歌喉量身打造一張EP。 范曉萱的媽媽aka DD姐,早年靠駐唱唱西洋老歌養活了范曉萱,DD姐將未完成的音樂夢寄託在范曉萱身上,在單親經濟有限的情況仍堅持讓范曉萱去學習長笛跟鋼琴,而范曉萱也展現了音樂天分,年僅12歲就為當時的國中畢業典禮歌譜了曲,後來在14歲那年填好歌詞,後來也以專輯同名歌曲收錄在范曉萱的第二張個人專輯《自言自語》中。 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多年來一直以音樂小魔女走跳的范曉萱,其實是先在「演技」上獲得肯定,在尚未發表唱片前,范曉萱和張學友於1994年領銜主演了香港電影《非常偵探》就入圍了香港金像獎的最佳新演員。 後來范曉萱因替福茂唱片的老闆李亞明拍他的告別歌壇之作《放輕鬆》MV而相識,後來被福茂唱片簽下來,於1995年發表了范曉萱的首張專輯《Rain》,當時李亞明深深被范曉萱有點無俚頭又古靈精怪的個性吸引,於是基於這個人設,替范曉萱量身打造專輯。而范曉萱在首張專輯裡面古怪又甜美的宇宙美少女形象深植人心,在首張專輯打下了不錯的成績。當時的首波主打〈深呼吸〉是一首非常動聽的少女情懷的情歌,以相當抓耳的Pre-chorus抓住大家的耳朵,另外更是以黃韻玲老師譜曲的〈魔力ESP〉,擄獲了少男們的心,現在看來還真有點音樂精靈與音樂小魔女之間的傳承意味呢。此外像〈我曾說〉和〈心動〉裡頭少女向世界說話的口氣,不得不說范曉萱有一副與天俱來的甜嗓,彷彿不需要ㄍㄧㄥ就可以唱出梁靜茹的〈最爛的理由〉那樣的口氣。 1.深呼吸 2.魔力ESP 3.領銜主演 4.我只是問候你一聲 5.小偷 6.Rain 7.我曾說 8.心動 9.等你說愛我 10.你真的愛我嗎? (吉米哥環節~)而這張專輯的冷門好歌我會推薦第五首〈小偷〉,其實這是一首翻唱曲,翻唱自日本男歌手東野純直的〈君とピアノと〉,必須說填詞的許常德老師非常懂當時17歲的范曉萱內心的小劇場,歌詞中生澀又有點小大人的語氣配合范曉萱的詮釋,把這張專輯的少女心主題發揮到最大。 而廢歌我會投給第三首<領銜主演>,也是許常德老師的詞作,完全就是配合范曉萱之前有和張學友演過電影而填的詞,乍看歌名以為會是什麼特別的歌,結果一聽...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90年代情...

【五千字心得/有雷】從上映到同拍歡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圖片
※劇透注意※ (((下面有些內容是我原本要投稿到釀電影結果被退稿的四千多字影評改寫的。釀電影的門檻出了名的高,一個月只收三篇讀者投稿,而且不限院線還是舊電影。 寫影評是我朝編劇夢想邁進的方式,雖然我只有高中學歷(大二休學),但每次看電影都是抱持著來學習的心態,趁機跟瞿導跟昊森告白一下,一直把瞿導當偶像崇拜,昊森休學的故事也激勵到我。))) 就這樣《刻在》上映也快一個月了,這還不包含更早之前的首映。最早看到前導時,我還想說不會又是《盛夏光年》的再版了吧,關心的重點也只在男主角們是不是我的菜。 追根究底,還是會怕我們(同志)又再度被拿來消費。 但中秋連假完成首刷我認為: 「這大概是我看過最真誠的台灣同志電影了。」 也許我期待這樣的台灣同志電影很久了,也許我也沒有真的期待,只是看過這麼多LGBT相關的電影,想到自己曾經羨慕過韓國有李宋喜一這樣的同志導演,他第一部劇情長片《愛不悔》用「屌」的意象自然營造出同志圈內共通的「認同感」時,台灣的同志鄉民正大肆批評陳俊志導演不該在《沿海岸線徵友》將同志轟趴攤在陽光下。 而那之後的台灣同志電影好像就沒有真正意義上以同志群體文化出發的電影了,只剩下田調資料的內容硬塞給劇中角色說出口,比如《醉·生夢死》裡,同志角色說出:「用Jack'd(同志交友軟體)保持聯絡」這種同志才會發現的錯誤。 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那股真誠要從身為監製與編劇的瞿導瞿友寧和本片導演柳廣輝的發想開始說起,柳導本身是同志,當初是柳導的劇本拿到優良劇本獎,但瞿導看了看很不喜歡他把自身同志經驗藏在一個根本不是他的角色身上,於是逼柳導開始一段「自我坦承」的過程,於是有了真誠,觀眾也產生了認同感。 關於認同感 認同感是很曖昧又私人的,要在電影裡架起這樣的格局,就必須從自身經驗抓到整個族群的共同體驗,而學生時代的初戀便成為整部片的核心故事。 青春期的騷動,被一個你從來不認為會和自己搭上線的人吸引,兩人不經意的眼神相會替兩人之間開啟了互動,他身上的特質你沒有,於是開始好奇,就像魚與飛鳥的故事,第一次窺見自己從沒想過的世界,好似從此世界繞著彼此轉。 不清楚那是不是愛,只覺得跟他在一起很快樂。 從主角張家漢(陳昊森飾演)的視角,觀眾代入自己的生命經歷,從外號叫Birdy的男孩(曾敬驊飾演)闖入自己安定的世界開始,有了友誼昇華成愛情,經過情慾探索,再到現實的阻擾。 其中印象最...

【6500字文長慎入】陳珊妮《趁記憶消失前》台北兩場文字記錄

圖片
看過馬芳老師的老樂迷視角,不妨來看看我的八年級生視角吧,順便幫老是忘記的珊妮公主留點文字記錄好方便回憶。 原本多買一張829的票因為卡到熱線的晚會揪不到圈內朋友,於是跟一位高中生換到了一張加演場的票,她因為晚自習沒辦法請假去禮拜五加演場所以跟我換829禮拜六的一張,這樣一來雖然只好一個人去但兩場台北場都能到。 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是的,高中生,距離我已經是快要十年前的年紀,從沒想過再過幾年,我也要脫離年輕人的行列,姑且讓我再用一次年輕人的身份寫點心得吧 看到很多歌迷演出後放出一張張現場拍攝美美的照片裡美美的公主。原本還在猶豫這次台北兩場都有跟上,要不要一場專心聽,一場用心攝影記錄,但想想還是算了,攝影拍照真的不屬於我的能力範圍,雖然我發現有個攝影大哥一直在我的那個位置旁邊拍照,看來我買到視野不錯的位置,但我還是用我最自在的文字記錄的方式寫下這兩個特別的夜晚。 果不其然,一寫就寫太長了,寫完重看還覺得有點沾沾自喜,又覺得自己未免也太囉嗦了,不如以後見到公主就自我介紹「我就是那個跟許正泰一樣囉嗦的歌迷」好了。 一直以來很喜歡寫文字記錄,夢想是當作家,偏偏大學沒唸畢業,出社會之後做著別人會嘲笑的夢想,夢想自己可以證明即便沒唸完大學,人生也可以安安穩穩。這樣的夢想可以輕易被嘲笑,但寫在這裡,是因為我相信公主不會嘲笑別人的夢想,特別是夢想推倒那些約定成俗的世代高牆。 「我就是因為覺得電台播放的華語歌很難聽(很無聊),才開始寫歌的。」 公主說。 陳珊妮是我所見過把 龐克 精神內化最徹底的音樂人,同時也是我認為她的音樂脈絡最密不可分的。她的龐克,不是鍵盤打字的關連字會出現的「樂團」或「搖滾」,也不是一種樂風,更不是一種穿著髮型。 事實上她的首張專輯很怪,不是龐克,也根本找不到現有的樂風分類(至今也是),歌詞好像打破了什麼規則,卻也沒批評什麼,有搖滾的氣息卻編了很多鍵盤取代吉他,當時沒有辦法分類,所以只好說她另類,歌迷的聚集大多追求一種認同感。 在這次演出聽到<茫然>(1994)經由吉他手Eric 的重新編曲以及珊妮相隔26年穿越到2020以更細緻的唱腔重新演唱,那份感動是同時存在於兩個世代的。 我想起剛上大學的那年,我反覆的聽《華盛頓砍倒櫻桃樹》,那個不被同儕了解的我,在下午三點半,心想怎麼這麼久以前的唱片這麼得我的心,居然與我輩年輕世代追求的小確幸和感受...

為陳珊妮《趁記憶消失之前》做的行前準備

圖片
" 像是那部我從沒看過開頭的電影 此刻的你我雖然一眼就看懂 但我也好奇你最初和你曾經" 〈dear you and the boy〉-- 陳珊妮 ft.張懸 趁著這次陳珊妮的2020新專場《趁記憶消失之前》,我重新把大一那年從二手唱片挖來的90年代的陳珊妮又聽了一遍,那是2013年的事情了,開頭的歌詞是2013年的《低調人生》的預購贈品,也是我第一張買的陳珊妮的專輯,現在聽來,歌詞像是我們這些90后「遲到」樂迷的心聲 許多的舊作被上傳至雲端,底下的留言總是會有那麼一兩個人說自己好懷念當時的陳珊妮,然而許多他們的群體記憶對我來說,幸運一點,可能是模糊的影像紀錄,不這麼幸運的,可能被濃縮成過往平面訪談中的一段話: "稜角分明,高的不合時宜,總是背著吉他,唱很奇怪的歌 曾唱過剛成立不久的同志諮詢熱線晚會, 因此被誤認成女同志" 如何讓訪談中的一段話不只是敘述句呢? 曾經一位追蘇打綠的同學,他告訴我: 「我不會買他們以前的專輯,我只買新的」 那次我才發現,原來不是所有人都會回頭聽以前的歌 但我的成長環境無時無刻提醒我過去與歷史的重要性 曾經一度以為自己還活在唱片動輒百萬張的年代 大約國小三年級(2003年)媽媽實在受不了她上班時我老是不寫功課,於是決定不裝網路,連第四台都沒有,當同學在迷周杰倫蔡依林的時候,我只能從cd player聽廣播或是把一張一張姐姐唱片櫃裡的舊專輯拿來聽。 我彷彿還活在張惠妹王菲的全盛時期。 家裡還有兩張友善的狗末期的專輯,分別是陳珊妮創作的〈煩〉收錄其中的 不凡/煩  新/心  女生/聲 的林曉培首張專輯, 以及有粉紅色女生扮相 和藍色男生扮相 的丁小芹〈如果我是男生〉。 功課做完,閒來無事的時候,就開始認真看起歌詞本,原本只會看看內頁的照片,後來漸漸的讀起文案和整個幕後的Credit 我的國小階段沒有MTV台,活像是308條款似的,雖然一度責怪母親害得我跟同學沒有共同話題,但現在回憶起來也是不錯的體驗,因此到現在還是習慣聽新歌先不看mv,因此保留很多聲音上的想像 謝天謝地第20屆金曲獎開始由台視主辦,我終於能在無線電視上看到傳說中的金曲獎,那年的最佳國語女歌手就是陳珊妮,許久之後,2011年,高一時我終於在廣播裡聽到她的新歌,可能很少人記得了,當時廣播首播的歌曲並不是〈I love you,John〉 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