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陳珊妮《趁記憶消失之前》做的行前準備

"像是那部我從沒看過開頭的電影
此刻的你我雖然一眼就看懂
但我也好奇你最初和你曾經"
〈dear you and the boy〉-- 陳珊妮 ft.張懸

趁著這次陳珊妮的2020新專場《趁記憶消失之前》,我重新把大一那年從二手唱片挖來的90年代的陳珊妮又聽了一遍,那是2013年的事情了,開頭的歌詞是2013年的《低調人生》的預購贈品,也是我第一張買的陳珊妮的專輯,現在聽來,歌詞像是我們這些90后「遲到」樂迷的心聲

許多的舊作被上傳至雲端,底下的留言總是會有那麼一兩個人說自己好懷念當時的陳珊妮,然而許多他們的群體記憶對我來說,幸運一點,可能是模糊的影像紀錄,不這麼幸運的,可能被濃縮成過往平面訪談中的一段話:

"稜角分明,高的不合時宜,總是背著吉他,唱很奇怪的歌
曾唱過剛成立不久的同志諮詢熱線晚會,
因此被誤認成女同志"

如何讓訪談中的一段話不只是敘述句呢?

曾經一位追蘇打綠的同學,他告訴我:
「我不會買他們以前的專輯,我只買新的」
那次我才發現,原來不是所有人都會回頭聽以前的歌
但我的成長環境無時無刻提醒我過去與歷史的重要性
曾經一度以為自己還活在唱片動輒百萬張的年代
大約國小三年級(2003年)媽媽實在受不了她上班時我老是不寫功課,於是決定不裝網路,連第四台都沒有,當同學在迷周杰倫蔡依林的時候,我只能從cd player聽廣播或是把一張一張姐姐唱片櫃裡的舊專輯拿來聽。

我彷彿還活在張惠妹王菲的全盛時期。
家裡還有兩張友善的狗末期的專輯,分別是陳珊妮創作的〈煩〉收錄其中的
不凡/煩 
新/心 
女生/聲
的林曉培首張專輯,
以及有粉紅色女生扮相
和藍色男生扮相
的丁小芹〈如果我是男生〉。

功課做完,閒來無事的時候,就開始認真看起歌詞本,原本只會看看內頁的照片,後來漸漸的讀起文案和整個幕後的Credit

我的國小階段沒有MTV台,活像是308條款似的,雖然一度責怪母親害得我跟同學沒有共同話題,但現在回憶起來也是不錯的體驗,因此到現在還是習慣聽新歌先不看mv,因此保留很多聲音上的想像

謝天謝地第20屆金曲獎開始由台視主辦,我終於能在無線電視上看到傳說中的金曲獎,那年的最佳國語女歌手就是陳珊妮,許久之後,2011年,高一時我終於在廣播裡聽到她的新歌,可能很少人記得了,當時廣播首播的歌曲並不是〈I love you,John〉 而是〈青春〉:

音樂,請您請您快拯救我/請您請您教我搖滾/請您請您給我靈魂

在那之後家用網路終於解禁,我也開始用當時還沒入侵智慧型手機的kkbox,但還是用很沒效率的方式聽歌,就是一整張專輯順序播放,聽完就開始好奇這位歌手的經歷,回頭尋找舊歌,但當時很多線上版權問題,不是缺少某張專輯,不然就是一張專輯缺少了幾首歌,多缺西缺的我就想買唱片,但是家裡管很嚴又沒很多零用錢,怎麼辦呢

於是我發現了二手唱片,開始省餐錢買唱片,結果一跌進去就很難戒了,起初我發現絕版的唱片很貴,一些首批版本的又更貴,不同地區發行的版本曲序不一樣,最後我甚至從發燒友最津津樂道的王菲的天空專輯研究起壓片上的內圈碼這種我小時候完全沒發現的細節,到大學時,我買的唱片遠超過我姐姐當時留下來的了。

這就是大一開始挖90年代的陳珊妮的經過

聽這個時期的陳珊妮很好玩,因為根本找不到別人的評論,有的話也很少,所以你只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歌詞的意思自己猜,沒有一定的答案,珊妮過往的訪談中很常提到關於她大學時在藍儂唱片買卡帶,然後就會意外發現很衝擊性的聲音,或是發出我到底買了什麼啊的嘖嘖聲。

其實珊妮很多舊歌一開始聽很不習慣,都是反覆聆聽時才聽出一些心得,比方我聽好幾次《華盛頓砍倒櫻桃樹》,有天我發現為什麼好像鍵盤的聲音比其他樂器的感覺更突出,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些樂器是在標準錄音室錄的,有些是在小玲老師家

感覺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是一個轉捩點,從奔放變得內斂,by吳建恆 2019,09,16

高中認識珊妮時獨立音樂已經透過網路悄悄的向下紮根來到更年輕的族群,我沒有經歷過評選10大爛歌手的陳珊妮,她已經是喜歡音樂的年輕人眼中的珊妮老師了。
追隨珊妮歌詞裡,搖滾樂的關鍵字,我高中選社團,沒去吉他社,也沒去卡拉ok社,我跑去熱音社,但又不敢開口跟家人說我要買樂器,所以我只好去當vocal,雖然後來發現其實選鼓手只需要買鼓棒
珊妮說她大學時玩樂團還是很地下的事情,根本沒有一個專門為樂團而生的社團,於是自己就申請創了政大的熱音社,玩合成器彈吉他也會keyboard
,音感很好所以還可以幫忙抓歌,不過我高中的社團玩票性質比較重,要哪首歌的譜只能問外聘老師,而且只能是三件式的配器,老師會幫我們看自選曲,一旦自選曲的配器出現三件以外話就會被駁回,另外指定曲我記得是Hoobastank的The Reason

我印象很深,第一次社團課的vocal課,不是教傳統的腹式呼吸之類的而是一堂我永生難忘的課程。
那天老師要求兩個人一組互看彼此的眼睛,而且兩人貼著非常近,近乎貼上去的距離,用生命去看對方的眼睛,那是訓練與觀眾的眼神交流。
後來我才知道高中的現場演出沒有監聽設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唱什麼,也沒有音控人員,都是直接接音響表演,所以後面幾堂正式的聲音課根本派不上用場,只能憑感覺唱,即便亂唱但身為主唱你要把整個人拋給觀眾,觀眾就會對你有認同感,雖然我並沒有繼續玩音樂,這對後來我聽團有很深的影響,認同感其實是整個硬地音樂的核心。
回憶起常懷疑其實高中的熱音社根本是為了培養未來的樂迷吧

小時候家裡開的漫畫出租店收起來之後,我家唯一留下的一套漫畫,不是《灌籃高手》,也不是《七龍珠》,而是橫山光輝的《三國志》

這位日本人畫的中國歷史不僅成立,而且足夠經典,也說明了我們,我們這些「遲到」的樂迷,能不能也有擁有自己對「過去」的陳珊妮的想像

看了一些部落格時代留下來的樂迷心得,甚至還有批踢踢的sandee版的精華區上世紀的舊文,而且有趣的是,這些舊文有些只貼網址,他們最初po上去時,壓根沒想到,雲端上的資料有一天也會消失,大部分的網址都是404 no found的了

但我還是用一些自己累積的一套搜尋模式找到一些有趣的東西

第一個
是關於與《華盛頓砍倒櫻桃樹》同年發行的《黃韻玲的黃韻玲》
黃韻玲老師是珊妮友善的狗時期的老闆娘,一開始為了還原珊妮首張專輯的發跡背景,我直覺告訴我應該好好查一下小玲老師的經歷,也因此這段時間洗澡時老是不經意的唱起「藍色啤酒海,我想要一個小孩」,我鎖定了同樣是1994年發行的《黃韻玲的黃韻玲》,據公主的一些訪談,華盛頓是在小玲老師家錄音的,而同樣《黃韻玲的黃韻玲》也採home studio的方式錄音,於是我不囉嗦,直接去二手店把黃韻玲的唱片買回家,就是為了一睹詳細的credit名單,果然發現兩張專輯的名單有很高的重疊,最有趣的是,裡面都有一個名為dogs' studio的錄音室,但查一下資料,友善的狗開始有專屬的錄音室應該1995年公司遷到大安區才有的,我猜這個dog studio很有可能就是小玲老師家

第二個
是關於那些為數不多買下《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首批紙盒版的樂迷

這是我第一次發覺看似無所不能的網路世界,總有一天,一些陳舊記憶也會隨著雲端一起消失,那張紀錄首批紙盒模樣的照片已經在sandee版的精華中變成死圖了,我算幸運有在其他地方瞄看過一眼,但後來再也找不到了。
和我一樣「後來」的歌迷買到的甚至已經是有黃色歡樂資源標籤的膠殼再版,更別說有段時間唱片行出現99元的盜版

據一位歌迷的描述,這個極具個人特色的畫作封面,正是吸引她成為當年為數不多買下它的原因。
可能我們這輩還會買唱片的樂迷,已經習慣各樣光怪陸離的唱片裝幀,這卻是當時唱片行特別醒目的存在,我猜有些當時的評論者會批評這是一種商業操作,但時間推演到我們這輩,這或許反而是一種佳話,特別是對於已經習慣用Spotify聽歌的我們

你有多久沒有逛唱片行了呢

請注意我用的是逛這個字,而不是買一張已經想好要買的唱片這樣有目的性的。

還記得你第一次因為封面或標題而買的唱片嗎

還記得店員熱情推薦你原本要買的是同個唱片公司的唱片嗎

曾經紅標配綠標讓你買到了哪些放了好幾年才發現是二手賣家高價收購的唱片

可還記得唱片裡附贈的回函卡嗎

曾經許多關於唱片有趣的事情都藏在這裡面

現在買唱片的人變少,我想有更多關於過去的秘密,現在都藏在現場表演裡,期待現場見到珊妮和那些已經猜不出年紀的歌迷們

寫給《趁記憶消失之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500字文長慎入】陳珊妮《趁記憶消失前》台北兩場文字記錄

【范曉萱】從兒歌小魔女轉型成真正的音樂魔法師